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简介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简介

[摘要]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学校体育具有较大的心理健康作用,提出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激发积极的情绪,使学生有运动的快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是否达到理想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功能的完美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能够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乐观向上。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与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决定了人的潜能的发挥程度。例如,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患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有时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知识或能力,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时,心理健康的作用就显得决定性的。

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不容乐观和令人担忧的方面。 1997年至199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886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33.2%的学生有强迫行为; 24.8%偏执多疑; 23.1%有敌对情绪; 32.6% 感到抑郁; 28.6%感到焦虑; 34.6%有适应不良问题; 35.7%情绪不稳定; 31.4%对人际关系敏感; 36.6%感到学习压力; 33.4%的人心理不平衡。对北京16所高校的联合调查显示,因精神障碍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分别占辍学总人数和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并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学校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任何学科教育,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层面,都是低水平、不成熟的。当它进入人类精神层面并影响人们的精神和行为时,就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国内外教育界都十分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始终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学生身心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运动可以健脑、提高智力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为大脑这个心理器官提供能量和营养。大脑是一个心理器官,人的心理健康与大脑直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喜欢运动的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细胞比普通人多1~150万个,血液循环量也比普通人高。 2次。红细胞数量和血液循环的增加可以为脑组织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其次,体育锻炼可以防止大脑过度疲劳,适量的体力活动还可以增强智力。加州索尔克研究所的神经学家弗雷·盖奇说:“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人类大脑也会生长新细胞,那么跑步或其他形式的运动也可能会促进人类脑细胞的生长。”另外,实验表明,运动后,脑组织中核糖核酸的量会增加10%-12%。核糖核酸可以促进脑下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形成新蛋白质分子的多肽,有人称之为“记忆分子”。这种物质对于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裨益。

(2)运动可以让人乐观

由于体育集游戏、竞赛、艺术、娱乐于一体,其独特的自娱自乐的功能非常明显。体育的娱乐功能一般通过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两种方式来实现。人们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活动,与对手进行对抗,与同伴默契地合作、征服。经过自然的障碍后,你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样,观看体育运动,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还是一般水平的学生体育比赛,都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精神享受。

(3)运动可以使人意志坚强

由于体育教育和训练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紧张性、对抗性激烈,需要参与者投入大量的身心能量。你需要接受艰苦的训练,面对汗水、疲劳、疼痛、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各种人生考验。学生要学会吃苦,累时坚持,遇到困难时坚持,失败时坚持,胜利时坦然。因此,体育活动时常会对参加者的意志提出严峻的考验。

(4)体育可以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自己

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体育的本质,打开一扇了解生活、社会的窗口,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勤奋进取的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体育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了解体育角色的职责,练习角色与同伴、团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互动学会尊重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

(5)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为体育比赛的代表,输赢往往不仅关系到个人得失,还关系到集体乃至国家荣誉,从而培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竞争中,通过层层选拔,面对更强的对手,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和对手,才能智取他人,领先一步,从而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现场比赛体验使人们深刻体会到队员们的密切配合、后勤人员的辛勤付出、队友和广大体育迷的热情鼓励是胜利的保证,从而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主义和精神。团结合作。严格的比赛规则和裁判员的无私执法,可以促使人们养成崇尚道德规范、遵守法律的美德。只要有人加入,就会受到意志和精神的影响。培养良好的意志和精神。

3。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

方敏和江波的实验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具有最佳的心理健康效果。

为什么说中等强度的运动心理效果最好?

这是因为过度运动通常会超过生理负荷。超过生理负荷的运动会引起心脏、肠胃、肌肉骨骼等不适,使人感到极度疲劳。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因此,过度运动会导致心理不适和厌恶。如果运动量太小,就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不能达到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身心的目的。只有中等强度的运动才能对人体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4。激发积极情绪,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

愉悦的运动可以产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效果,因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倾向,即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避免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必须对与其情感追求相匹配的事物和活动表现出兴趣和热情。相反,它表现出冷漠和无聊,而愉快的体育运动是符合人们情感追求的活动。

如何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知道激情。知识是情感的基础。了解得越深,情绪就越稳定。为此,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揭示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或生活价值。另外,每节课应该组织清晰、具体、通俗易懂。这样,学生就会顿时感到豁然开朗、满足、快乐。

(2) 乐趣和激情。兴趣可以为人类认知活动创造最好的背景。需要是兴趣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让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眼中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游戏、竞赛、评价等。

(3) 赞美热情。需要是客观事物引起人情感反思的重要中介。任何满足人们需要的客观事物都会使人们产生快乐、喜欢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赞美和赞美可以满足这种需要。为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更加注重表扬和鼓励。

参考文献

[1]于国良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2001.7

[2]方敏江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强度的关系[J]2002.3

[3]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育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2004.1

[4]方鑫 适度运动促进脑细胞生长[N]2001.7

(编辑:崔少梅)

收货日期:2011-11-12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