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希望它能帮助你。欢迎阅读和参考。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数学学习,我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我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参加学习活动。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经常走神。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尤为突出。另外,很多家长对此重视不够,所以这个学期我应该这样做。我们更注重的是继续保持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逐步引导思维的乐趣和成功体验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
教材解析:
(1)、教学内容
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表格乘法、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角度的初步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组织方法和一拖二条形图、简单的组合思路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表格乘法。它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必须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法。因此,表中的乘法,就像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计算必须准确、快速,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表格中的乘法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量测量方面,教材引入了厘米和米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并建立1厘米和1的长度概念仪表。初步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和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线段和角度的初步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度、直角、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出轴对称。和镜像对称,可以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组织方法,并让学生理解一拖二的条形图,让学生体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引入简单的组合思路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以及顺序、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或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乐趣。以及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运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方法,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背诵所有乘法公式,熟练地口头计算两个一位数的乘法。
3。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习使用秤测量物体的长度(限于厘米);初步形成对物体长度的估计。
4。初步了解线段,并能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线段的长度;初步了解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并能用三角形判断角是否为直角;最初学习画线段、角度和直角。
5。能够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对轴对称现象有初步了解,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镜面对称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6。初步了解统计学的含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组织数据。
数学思维
1。能够用生活经验解释相关数学信息,初步学会用具体数据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数量,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循序渐进、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
解决问题:
1。体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结果。
情绪和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周围某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体验观察、运算、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3。在别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4。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要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加减法的书面计算、表格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学练习和数学思维训练。
3。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六个严肃”的具体措施
1。笔算教学与解题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体验解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丰富的空间和图形材料,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3。表中的乘法教学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5。注重探索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6。循序渐进地引入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优等生转化措施
(3)、课程表(约60课时)
1。长度单位(4课)
2。 100以内加减法(2)(13课)
1。两位数加两位数…………………………约3课
2。两位数减两位数………………………………约5课
3.连加、连减、混合加减…………………………约4课
组织与复习……………………………………1课时
长高了…………………………………………………………1节课
3。角度的初步认识(2课)
4。表乘法(一)(13课)
1。初步了解乘法……………………………………约3课时
2。 2~6
的乘法公式5的乘法表…………………………………………约2课
2、3、4的乘法表……………………约4课
6 乘法口诀表……………………………………还剩 3 课
组织与复习…………………………………………1课时
5.观察物体(4课)
6. 表中的乘法(2)(13 课)
7的乘法口诀…………………………………………约5课
8的乘法表…………………………………………约3课
9的乘法口诀…………………………………………约4课
组织与复习………………………………约1课时
测量比较……………………………………1课时
7。了解时间(3课)
8。数学广角(2课)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单位1(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解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较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和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在此基础上,教授一些长度测量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初步了解线段。
主要特点是: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概念。
3。更改了线段的排列。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体验形成长度单位的过程,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将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最初学习使用秤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仅限于厘米)。
4。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使用比例尺并画出线段的长度(限于厘米)。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将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约4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主要教授两位数加减的书面算术。这部分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两位数加法、一位数减法、整数的口算能力来组织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法和两位数无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无进位减法和进位减法、两位数连续加法和连续减法混合运算、两位数加法和减法。预估等。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让学生通过测量对方身高、步长、臂展、测量门窗宽度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厘米、米的认识,巩固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进一步确立长度的概念。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来感受成长的喜悦。在本次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能够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法;并让学生计算两步加法和减法问题。
2。让学生根据具体场景进行加减法估计,并解释估计思路。
3。让学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进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程表:
1。两位数加一位数………………约3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约5课时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约4课
组织与复习………………………………约1课时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角度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主要教授角度与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1。根据生活情况认识角与直角、锐角与钝角。
角和直角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都有角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引出角度和直角,从观察到的物体中抽象出学到的角度和直角,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学习。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与直角、锐角、钝角。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小学生缺乏感性体验。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和规则。教材根据幼儿学习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通过折叠、拼凑、测量、制作等实践活动来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并能利用三角形确定和画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我用三角形上的直角来比较
单元教学要点与难点:
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直角、锐角、钝角。
单元课时:约2课时
第4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单元4 表乘法(一)
单元教材解析:
初步理解乘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和认识。教材的编排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向学生呈现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从而在头脑中确立了乘法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根据学生的活动提供相同数字相加的情景,从而产生乘法运算;其次,进一步沟通同数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并解释乘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实例,激发学生进行运算、观察等探索性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活动和其他活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识别乘法符号和因数,并能够读写乘法计算。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方程式
单元课时:(约13课时)
1。初步了解乘法…………约3课
2、2-6乘法公式
5的乘法表………………约2课
2、3、4的乘法口诀表………………约4课
6的乘法口诀表………………约3课
复习整理………………1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5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判断给定图片的观看位置,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物体可能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它们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按照知识介绍——概念传授——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能够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初步学会判断看到给定图片的位置,并猜测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可能是什么物体。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初步了解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单元教学要点与难点:
能够识别简单物体不同位置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单元教学时数:约2小时。
第6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单元6 表乘法(2)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的内容以2到6的乘法口诀为基础。乘法表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它对以后的计算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九九乘法表、以及利用7到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经历7到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7到9乘法口诀的由来。
2。理解各个乘法口诀的含义,初步记忆7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写公式,可以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每个乘法公式的含义,了解乘法公式的由来。
2。随着公式和句子数量的增加,记忆公式变得更加困难。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
单元课程表:约13节课
7的乘法口诀………………………………………………约3课
8的乘法表…………………………………………约4课
9的乘法口诀…………………………………………约5课
组织与复习…………………………………………约1课时
第7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可以花几分钟阅读和写作。
2。让学生知道 1 小时 = 60 分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年级第一学期:认识钟面,认识整点和半点
高年级:姓名和数字的构成,时、分、秒、年、月、日等的认识。
单元教学要点与难点:
让学生读写小时和分钟,并知道1小时=60分钟。
单位评价分:
1。读写时间和分钟(5分对5分法和1分对1分法)。
2,1小时=60分钟
单元课程安排:约3节课
第8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 8 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解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推理和抽象能力。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不仅应用广泛,也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传统教材中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单独安排。这方面的知识是本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将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努力和探索。提出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用运算、实验、猜测等直观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重点是将这些数学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初步培养学生顺序、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次数。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顺序、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要点与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数量。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顺序、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约2课时